EMSA突变探针-NF-κB (10μM)
收藏
产品编号 GS056T
数量
¥ 462.00
产品包装:
30μl
产品简介
使用说明
相关文件下载
相关产品
相关论文
产品问答

EMSA突变探针-NF-κB是用于EMSA(也称gel shift)研究的NF-κB consensus oligonucleotide的突变体。可以作为EMSA探针-NF-κB的阴性对照,用于EMSA结合反应中突变探针的冷竞争反应等。
EMSA突变探针-NF-κB的序列如下:
5'-AGT TGA GGC GAC TTT CCC AGG C-3'
3'-TCA ACT CCG CTG AAA GGG TCC G-5'
EMSA突变探针-NF-κB中NF-κB的公认的结合位点发生了突变,从而使NF-κB无法和该突变探针结合。在探针冷竞争反应中,正常的标记探针和NF-κB的结合的条带会被抑制;而在突变探针冷竞争反应(cold competition)中,正常的标记探针和NF-κB的结合的条带不会被抑制。参考下图。


图1. 一个典型的EMSA/Gel- Shift分析图

1,阴性对照反应(标记探针);2,常规反应(含激活的目的转录因子的核蛋白+标记探针);3,探针冷竞争反应(含激活的目的转录因子的核蛋白+标记探针+标记探针100倍量的未标记探针);4,突变探针的冷竞争反应(含激活的目的转录因子的核蛋白+标记探针+标记探针100倍量的未标记突变探针);5,Super-shift反应(含激活的目的转录因子的核蛋白+标记探针+目的转录因子的特异抗体)。
一个包装的突变探针,如果用于同位素标记EMSA探针的突变探针冷竞争反应,可以进行90-180个突变探针的冷竞争反应。如果用于生物素标记探针的冷竞争时,可以进行约30个冷竞争反应。
包装清单:

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 包装
GS056T EMSA突变探针-NF-κB(10μM) 30μl
说明书 1份

保存条件:
-20℃保存,一年有效。
注意事项:
避免加热到40℃以上,温度过高会导致双链DNA探针解聚成单链。而单链无法用于EMSA研究。
对于EMSA的详细操作可以参考我们的EMSA试剂盒的使用说明
本产品仅限于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用,不得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不得用于食品或药品,不得存放于普通住宅内。
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使用说明:
1. 用于突变探针的冷竞争反应,可以参考如下反应体系:
突变探针的冷竞争反应:

Nuclease-Free Water

4μl

EMSA/Gel-Shift结合缓冲液(5X)

2μl

细胞核蛋白或纯化的转录因子

2μl

未标记的突变探针

1μl

标记好的探针

1μl

总体积

10μl
如果使用更大体积的未标记的突变探针,Nuclease-Free Water的体积就要相应减少,使总体积保持不变。
相关产品请点击如下按钮:
使用本产品的文献:
1. Xu Y, Gao AM, Ji LJ, Li X, Zhong LL, Li HL, Zheng DH.
CELL PHYSIOL BIOCHEM 2016;38(1):229-36. (IF 5.5)
2. Liu JS, Wei XD, Lu ZB, Xie P, Zhou HL, Chen YY, Ma JM, Yu LZ.
ONCOTARGET 2016 Apr 19;7(16):21222-34. (IF 5.168)
3. Guan H, Zhao L, Cao H, Chen A, Xiao J.
FASEB J 2015 Mar;29(3):1092-101. (IF 4.966)
4. Guan H, Mi B, Li Y, Wu W, Tan P, Fang Z, Li J, Zhang Y, Li F.
Cell Signal 2015 May;27(5):969-77. (IF 3.968)
5. Shan X, Tian LL, Zhang YM, Wang XQ, Yan Q, Liu JW.
Int J Oncol 2015 Aug;47(2):701-9. (IF 3.899)
6. Tan P, Guan H, Xie L, Mi B, Fang Z, Li J, Li F.
SCI REP-UK 2015 Nov 16;5:16835. (IF 3.998)
7. Jiang X, Li Z, Jiang S, Tong X, Zou X, Wang W, Zhang Z, Wu L, Tian D.
Int J Mol Med 2016 Mar;37(3):773-80. (IF 3.098)
8. Zhang Y, Wu J, Ying S, Chen G, Wu B, Xu T, Liu Z, Liu X, Huang L, Shan X, Dai Y, Liang G.
SCI REP-UK 2016 Apr 27;6:25130. (IF 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