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液(常规法)
收藏
产品编号 P0017C
数量
¥ 81.00
产品包装:
500ml
产品简介
使用说明
相关文件下载
相关产品
相关论文
产品问答

本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液(Coomassie Blue Staining Destaining Solution)是用于蛋白凝胶考马斯亮蓝染色后脱色的溶液。
本脱色液可以和碧云天的考马斯亮蓝染色液(P0017B)配套使用。
使用本脱色液进行脱色,采用常规脱色方法至少脱色1小时可以观察到蛋白条带;采用快速脱色方法不足20分钟即可观察到蛋白条带。观察到最清晰的蛋白条带则需脱色更长时间。
本脱色液经过改良,不含有毒的甲醇,但含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酸。
包装清单:

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 包装
P0017C 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液 500ml
说明书 1份

保存条件:
室温保存,至少一年有效。
注意事项:
需自备考马斯亮蓝染色液。染色液可以选购碧云天的考马斯亮蓝染色液(P0017B)
可以使用枪头盒或适当大小的培养皿作为染色和脱色的容器。
本脱色液呈酸性,有轻微腐蚀性,使用时请作必要防护。
本产品仅限于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用,不得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不得用于食品或药品,不得存放于普通住宅内。
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使用说明:
1. 常规染色脱色方法:
a. 电泳结束后,取凝胶放入适量考马斯亮蓝染色液中,确保染色液可以充分覆盖凝胶。
b. 置于水平摇床或侧摆摇床上缓慢摇动,室温染色1小时或更长时间。
注:具体的染色时间取决于凝胶的厚度和染色时的温度。凝胶较厚,温度较低,则染色时间宜适当延长。凝胶较薄,温度较高,则染色时间可以适当缩短。通常染色至凝胶的颜色和染色液的颜色非常接近,在染色液中几乎看不清凝胶时,可以认为已染色充分。染色2-4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不会对最终的染色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c. 倒出染色液。染色液可以回收重复使用至少2-3次。
d. 加入适量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液,确保脱色液可以充分覆盖凝胶。
e. 置于水平摇床或侧摆摇床上缓慢摇动,室温脱色4-24小时。期间更换脱色液2-4次,直至蓝色背景基本上全部被脱去,并且蛋白条带染色效果达到预期。通常蛋白条带在脱色1-2小时后即可出现。
注:脱色期间可以在脱色液中加入一片吸水纸,可以使部分染料吸附在吸水纸上,加快脱色。脱色时间过长也会导致蛋白条带的颜色变浅。
f. 完成脱色后,可以把凝胶保存在水中,用于后续的拍照等。保存在水中的凝胶会发生溶涨。如需避免溶涨,可以把胶保存在含20%甘油的水中。长期保存可以制备干胶。
2. 快速染色脱色方法:
a. 电泳结束后,取胶放入适量考马斯亮蓝染色液中,微波炉加热至接近沸腾或刚刚沸腾,立即停止加热。
通常对于胶浓度大于10%的胶比较坚韧,在发生煮沸时不易破损;对于胶浓度小于10%的胶,宜尽量避免煮沸,以免出现胶碎裂的情况。
b. 随后在染色液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摇床上摇动5-10分钟。
c. 倒出染色液。染色液可以回收重复使用至少2-3次。
d. 加入适量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液,确保染色液可以充分覆盖凝胶。
e. 微波炉加热至接近沸腾或刚刚沸腾,立即停止加热。
f. 随后在脱色液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在摇床上摇动5-10分钟。此时通常可以观察到比较清楚的蛋白条带。
g. 更换新鲜的脱色液,重复步骤e和步骤f,直至蓝色背景基本上全部被脱去,蛋白条带染色效果达到预期。
h. 完成脱色后,可以把凝胶保存在水中,用于后续的拍照等。保存在水中的凝胶会发生溶涨。如需避免溶涨,可以把胶保存在含20%甘油的水中。长期保存可以制备干胶。

常见问题:
1. 常规染色脱色方法和快速染色脱色方法的优缺点?
常规染色脱色方法耗时较长,但检测灵敏度更高,染色效果更加稳定。快速染色脱色方法通常检测灵敏度略低,并且在微波炉加热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暴沸导致凝胶碎裂的情况,需特别注意。另外微波炉加热导致的高温会引起染色液和脱色液中的乙酸的挥发,最好能在通风橱中进行。
相关产品请点击如下按钮:
使用本产品的文献:
1. Tao Li, Bin Fu, Xin Zhang, Yunjiang Zhou, Mengdi Yang, Mengran Cao, Yaxin Chen, Yingying Tan, Rong Hu
Cancer Immunol Res. doi: 10.1158/2326-6066.CIR-20-1043. (IF 8.728)
2. Wu S, Yu X, Abdullahi AY, Hu W, Pan W, Shi X, Tan L, Song M, Li G.
Infect Genet Evol 2016 Mar;38:13-8. (IF 2.773)
3. Nuo Chen, Pei Gao, Qixing Jiang, Xiaojuan Yu, Pengyi Li, Yanshun Xu, Dawei Yu, Fang Yang, Wenshui Xia
Food Res Int. doi: 10.1016/j.foodres.2022.111678. (IF 4.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