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3'末端DNA标记试剂盒
收藏
产品编号 D3106
数量
¥ 1539.00
产品包装:
20次
产品简介
使用说明
相关文件下载
相关产品
相关论文
产品问答

生物素3'末端DNA标记试剂盒(Biotin 3' End DNA Labeling Kit)是一种通过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把生物素标记的dUTP添加到DNA 3'末端的试剂盒。通常DNA的3'末端被标记后不会干扰杂交反应,也不会干扰基于序列特异性蛋白结合的EMSA检测;因此生物素标记的DNA探针可以用于常规的Northern、Southern、EMSA(即gel shift)以及colony hybridization或原位杂交等。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可以在不依赖于模板的情况下催化在DNA的3'-OH端加上dNTP的反应。关于TdT催化双链DNA末端加dNTP的反应效率,3'端突出的双链DNA要比平端或3'端缩进的双链DNA高很多。TdT催化单链DNA末端加dNTP的反应效率要比双链DNA高很多。在适当的条件下,TdT也可以催化RNA 3'末端加NTP的反应。
本试剂盒适合标记纯化的单链DNA,如果用于标记EMSA探针,可以在单链标记后再进行退火。
本试剂盒中提供了已经用生物素标记好的Biotin-Control Oligo,可以用作检测DNA标记效率的对照。
如果每个标记反应的探针量为5pmol,本试剂盒可以用于20个标记反应。
包装清单:

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 包装
D3106-1 TdT Buffer(5X) 250μl
D3106-2 TdT(10U/μl) 20μl
D3106-3 Biotin-11-dUTP(5μM) 100μl
D3106-4 Biotin-Control Oligo(0.4μM) 100μl
D3106-5 Ultrapure water 1ml
D3106-6 探针标记终止液 200μl
D3106-7 TE 15ml
说明书 1份

保存条件:
-20℃保存。
注意事项:
需自备用于检测探针标记效率的带正电荷尼龙膜,以及用于生物素检测的相关试剂。带正电荷尼龙膜(FFN10/FFN11/FFN13/FFN15)可以向碧云天订购。 
本产品仅限于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用,不得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不得用于食品或药品,不得存放于普通住宅内。
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使用说明:
1. 准备工作:
A. 取出TdT Buffer(5X)、Biotin-11-dUTP和Ultrapure water溶解,并置于冰浴上备用。
B. 取出待标记的DNA 探针,用水稀释至1μM,并置于冰浴上备用。
2. DNA探针的标记:
A. 如下设置反应体系:

Ultrapure water 29μl
TdT Buffer (5X) 10μl
待标记探针(1μM) 5μl
Biotin-11-dUTP (5μM) 5μl
TdT (10U/μl) 1μl
总体积 50μl

B. 用枪轻轻吹打混匀,切勿vortex。37℃孵育30分钟。
C. 加入2.5μl探针标记终止液,轻轻混匀终止反应。
3. TdT的去除:
A. 探针标记反应终止后,加入52.5μl氯仿-异戊醇(24:1),vortex使有机相和水相充分混合以抽提TdT(说明:静止后有机相和水相会很快分层)。
B. 12000-14000g离心1-2分钟。吸取上清备用。上清即为被生物素标记的DNA探针。
4. 探针的纯化(选做):
通常为实验简便起见,可以不必纯化标记好的探针。有些时候,纯化后的探针会改善后续实验的结果。如需纯化,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A. 对于100μl标记好的探针,加入1/4体积即25μl的5M醋酸铵,再加入2体积即200μl的无水乙醇,混匀。
B. -70℃至-80℃沉淀1小时,或-20℃沉淀过夜。
C. 4℃,12,000g-16,000g离心30分钟。小心去除上清,切不可触及沉淀。
D. 4℃,12,000g-16,000g离心1分钟。小心吸去残余液体。微晾干沉淀,但不宜过分干燥。
E. 加入50μl TE,完全溶解沉淀。标记好的探针可以-20℃保存。
5. 生物素标记探针标记效率的检测:
A. 取5μl Biotin-Control Oligo(0.4μM),加入196μl TE,混匀,稀释成10nM Biotin-Control Oligo(作为标准品)。取出适量10nM Biotin-Control Oligo,依次稀释成5nM、2.5nM、1nM、0.5nM和0.25nM
B. 取3μl步骤3B所获得的生物素标记的DNA探针(100nM),加入27μl TE,混匀,稀释成10nM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作为待测样品)。取出适量的10nM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依次稀释成5nM、2.5nM、1nM、0.5nM和0.25nM
C. 参考下面的表格,取一适当大小的带正电荷尼龙膜,在膜上做好相应标 记。对于经过梯度稀释的标准品和待测样品,分别取2μl滴加到膜上。在膜上滴加标准品或待测样品时,请注意使液滴充分被膜吸收,在膜上形成一个湿的圆形小斑点。说明:如果条件许可,可 以使用专门用于点杂交或狭缝杂交的设备进行探针标记效率的检测,探针用量也参考下表,浓度 可以稀释50倍,而所用体积可以相应放大50倍至100μl

探针浓度 10nM 5nM 2.5nM 1nM 0.5nM 0.25nM
Biotin-Control Oligo 2μl 2μl 2μl 2μl 2μl 2μl
生物素标记的探针 2μl 2μl 2μl 2μl 2μl 2μl
探针量 20fmol 10fmol 5fmol 2fmol 1fmol 0.5fmol

D. 滴加完所有的标准品和样品后,将膜室温晾干。
E. 用紫外交联仪(UV-light cross-linker)选择254nm紫外波长,120mJ/cm2,交联30-45秒。如果没有紫外交联仪可以使用普通的手提式紫外灯(例如碧云天的手提紫外检测仪,产品编号EUV002),距离膜5-10厘米左右照射1-5分钟。也可以使用超净工作台内的紫外灯,距离膜5-10厘米左右照射1-10分钟。最佳的交联时间可以使用标准品自行摸索。
F. 随后可以立即采用各种生物素检测试剂盒,检测出样品的生物素标记效率;也可以室温存放数天直至进行后续检测。
G. 如果最后采用的是ECL类试剂或其它类似试剂进行检测,则可以对比样品和标准品的灰度,从而计算出探针的标记效率。例如2fmol量的待测样品探针的灰度和1fmol标准品的灰度相同,则说明探针的标记效率大致为50%,待测样品中总探针的浓度约为1μM,而实际被生物素标记的探针约为0.5μM。探针的标记效率也可以通过建立标准曲线进行比较精确的计算。用于后续检测时通常要求标记效率不低于30%。有文献报道标记效率和3'末端的碱基无关,但和整个待标记探针的序列有关。由于在TdT的催化下可以在待标记探针的3'端加上多个Biotin标记的dUTP,因此有时会出现标记效率大于100%的情况。

相关产品请点击如下按钮:
使用本产品的文献:
1. Ji X, Du Y, Li F, Sun H, Zhang J, Li J, Peng T, Xin Z, Zhao Q
Plant Biotechnol J. 17(8):1527-1537. (IF 8.154)
2. Lu J, Zhao J, Liu K, Zhao J, Yang H, Huang Y, Qin Z, Bai R, Li P, Ma J, Yan W, Zhao M, Dong Z.
Cell Mol Life Sci 2010 Jun;67(12):2091-106. (IF 6.496)
3. Zhang P, Liu TT, Zhou PP, Li ST, Yu LJ.
Curr Microbiol 2011 Apr;62(4):1315-20. (IF 1.746)
4. Zhang P, Li ST, Liu TT, Fu CH, Zhou PP, Zhao CF, Yu LJ.
PLANT CELL TISS ORG 2011 Jul;106(1):63-70. (IF 2.196)
5. Li ST, Fu CH, Zhang M, Zhang Y, Xie S, Yu L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2012 Otc;30(5):1125-30. (IF 1.604)
6. Li F, Jiang Z, Wang K, Guo J, Hu G, Sun L, Wang T, Tang X, He L, Yao J, Wen D, Qin X, Zhang L.
Gene 2012 Jul 25;503(2):200-7. (IF 2.984)
7. Li S, Zhang P, Zhang M, Fu C, Yu L.
PLANT BIOLOGY 2013 Jan;15(1):19-26. (IF 2.167)
8. Xu A, Zhao Z, Chen W, Zhang H, Liao Q, Chen J, Carr JP, Du Z.
Mol Plant Pathol 2013 Oct;14(8):803-12. (IF 4.326)
9. Dai L, Xu Y, Yu W, Liu S, Gao Y, Zhang L, Yuan B, Chen J, Ma T, Zhang J.
Anim Genet 2015 Dec;46(6):693-6. (IF 2.841)
10. Chen B, Ye Q, Zhou K, Wang Y.
J CHROMATOGR B 2016 Apr 1;1017-1018:174-81. (IF 3.004)
11. Liu Q, Qu X, Xie X, He P, Huang S.
SCI REP-UK 2018 Jan 24;8(1):1528. (IF 3.998)
12. An JP, Yao JF, Xu RR, You CX, Wang XF, Hao YJ.
PLANT PHYSIOL BIOCH 2018 Mar 12. doi: 10.1111/ppl.12724. [Epub ahead of print] (IF 3.72)
13. Long Liu, Feiyu Li, Li Xu, Jingjie Wang, Moran Li, Jie Yuan, Hui Wang, Ruiping Yang, Bei Li
Front Microbiol. doi: 10.3389/fmicb.2019.02984. (IF 4.235)
14. Chao Gao, Yang Liu, Chunjie Jiang, Liang Liu, Juan Li, Dan Li, Xiaoping Guo, Zhu Wang, Yuexin Yang, Liegang Liu, Ping Yao, Yuhan Tang
Nutrients. doi: 10.3390/nu12092770. (IF 4.546)
15. Xin-Ai Chen, Xian He, Min Zhang, Xu-Ming Mao, Yong-Quan Li
J MICROBIOL METH. doi: 10.1016/j.mimet.2020.106032. (IF 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