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AP抗体(小鼠单抗)
收藏
产品编号 AG259
数量
¥ 462.00
产品包装:
>50次
产品简介
使用说明
相关文件下载
相关产品
相关论文
产品问答
来源 用途 交叉反应性 抗体类型 GFAP分子量
Mouse WB, IF, IHC H, M, R IgG1 50~56kD

      WB, Western blot; IF, Immunofluorescence; IHC, Immunohistochemistry.
      H, human; M, mouse; R, rat.
      本GFAP抗体(GFAP antibody)为进口分装,用人脑中提取的GFAP蛋白作为抗原,制备得到的单克隆抗体。
      GFAP抗体已经被广泛证实仅识别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也称astroglia),而不识别神经细胞、成纤维细胞、少突胶质细
胞(oligodendrocyte)以及肿瘤细胞等其它类型的细胞。因此GFAP抗体被广泛用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免疫染色鉴定,也常用作星形胶质细胞Western检测时的参考检测以确认不同泳道的上样量是否相近。需要注意的是,GFAP在Schwann细胞和enteric glia中也可以被观察到。
      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是一种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的中间纤维蛋白(intermediate filament protein)。本
GFAP抗体仅仅识别GFAP,不识别其它的中间纤维蛋白例如keratin、vimentin、desmin和neurofilament等。
      配套提供了Western一抗稀释液,可以用于Western检测时的一抗稀释。
      建议抗体使用时的稀释比例如下(实际使用时需根据抗原水平的高低作适当调整):

WB IF IHC
1: 1000 1:100 1:100

      本抗体如果用于常规的Western检测,以1:500的稀释比例计算至少可以检测50次。
包装清单:

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 包装
AG259-1 GFAP抗体(小鼠单抗) 50μl
AG259-2 Western一抗稀释液 50ml
说明书 1份

保存条件:
      GFAP抗体-20℃保存,Western一抗稀释液-20℃或4℃保存,一年有效。Western一抗稀释液优先推荐4℃保存,长期不使用可以考虑-20℃保存,但冻融可能会导致出现轻微的浑浊和少量不溶物。
注意事项: 
      在Western实验后,请注意回收稀释的抗体。回收的抗体在进行Western实验时至少可以重复使用10次。稀释后的抗体,包括已经使用过的稀释抗体,4℃保存。
      回收后重复使用的抗体,使用方法同新鲜稀释的抗体。如果在重复使用过程中发现抗体出现轻微混浊现象,可以10000g离心1-3分钟,取上清用于后续检测。如果回收的抗体出现明显的絮状物或长霉长菌等情况,则可以考虑废弃该抗体。
      本产品仅限于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用,不得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不得用于食品或药品,不得存放于普通住宅内。
      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使用说明:
1.Western检测:
a.按照1:1000用碧云天提供的Western一抗稀释液稀释抗体。
b.把经过封闭的蛋白膜与稀释好的一抗4℃缓慢摇动过夜或室温缓慢摇动1-2小时,确保稀释的抗体至少能在摇动的瞬间覆盖蛋白膜。
c.回收稀释的一抗,4℃保存以备下次继续使用。
d.按照Western的实验步骤进行后续的洗涤、二抗孵育、洗涤和检测等操作。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如下网页:
http://www.beyotime.com/ssupport/western.htm
2.免疫染色:
可以使用碧云天生产的免疫染色一抗稀释液(P0103)稀释抗体,使用后注意回收稀释好的一抗,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如下网页: http://www.beyotime.com/support/immunol-staining.htm
3.其它实验操作请自行参考适当的protocol进行。
相关产品请点击如下按钮:
使用本产品的文献:
1. Li J, Wang C, Zhang JH, Cai JM, Cao YP, Sun XJ.
Brain Res 2010 Apr 30;1328:152-61. (IF 2.733)
2. Wang L, Li C, Guo H, Kern TS, Huang K, Zheng L.
PLoS One 2011;6(8):e23194. (IF 2.74)
3. Liu N, Huang H, Lin F, Chen A, Zhang Y, Chen R, Du H.
Neuroscience 2011 Oct 27;194:349-58. (IF 3.056)
4. Liu RT, Tang JT, Zou LB, Fu JY, Lu QJ.
Eur J Pharmacol 2011 Nov 1;669(1-3):76-83. (IF 3.263)
5. Li Y, Ma Y, Zong LX, Xing XN, Guo R, Jiang TZ, Sha S, Liu L, Cao YP.
J Neuroimmunol 2012 Aug;249(1-2):16-26. (IF 3.125)
6. Liu D, Cao G, Cen Y, Liu T, Peng W, Sun J, Li X, Zhou H.
Int Immunopharmacol 2013 Jun 19;17(2):237-244. (IF 3.943)
7. Jiao F, Wang X, Yan ZH, Liu CF, Yue Z, Li ZL, Ma Y, Li YJ, Wang J.
Stem Cells Dev 2013 Oct 15;22(20):2725-35. (IF 3.082)
8. Wang T, Zhao L, Liu M, Xie F, Ma X, Zhao P, Liu Y, Li J, Wang M, Yang Z, Zhang Y.
TOXICOL APPL PHARM  2014 Jun 24;280(1):169-176. (IF 3.616)
9. Zhu JD, Wang JJ, Zhang XH, Yu Y, Kang ZS
Neural Regen Res 2018 Apr;13(4):664-672. (IF 3.171)
10. Zheng C, Chen D, Zhang Y, Bai Y, Huang S, Zheng D, Liang W, She S, Peng X, Wang P, Mo X, Song Q, Lv P, Huang J, Ye RD, Wang Y
FASEB J 2018 May 25:fj201800020RRR. (IF 4.966)
11. Zhengrong Zhang, Zhujin Song, Fengming Shen, Pan Xie, Juan Wang, Ai-Song Zhu, Guoqi Zhu
Mol Neurobiol. doi: 10.1007/s12035-020-02213-9. (IF 4.5)